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服飾發展

  1)原始服飾
  原始服飾 根據出土的骨針、骨錐等製衣工具想像復原的。在紡織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當時還沒有繩、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製衣服。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裡,曾發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裡的貝殼等,當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2)商周貴族服飾
  商周貴族服飾 窄袖織紋衣、蔽膝穿戴展示圖。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根據出土玉人服飾復原繪製)
  3)戰國婦女服飾
  戰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袍服展示圖(參考出土帛畫復原繪製)。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4)秦漢婦女曲裾
  秦漢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圖(根據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飾復原繪製)及穿曲裾深衣的婦女(江蘇徐州銅山漢墓出土陶俑)。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5)魏晉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雜裾垂髾服展示圖。
  6)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 唐代男子服飾,以帕頭袍衫為尚,帕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帕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帕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襴,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帕頭圖。
  7)元代男服辮線襖
  元代辮線襖 圖為辮線襖、四方瓦楞綜帽、皮靴展示圖。蒙古族男子,戴一種用籐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圓兩種樣式,頂中裝飾有珠寶。辮線襖的樣式,為圓領、緊袖、下擺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辮線襖產生於金代,至於大規模使用則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從和儀衛的服飾,後來穿辮線襖已不限於儀衛,尤其是在元朝後期。一般「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大多穿此服。這種服飾一直沿襲到明代,不僅沒有隨著大規模的服制變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層官吏的裝束,連皇帝、大臣都穿著。
  8)明代襦裙
  明代襦裙 襦裙穿戴展示圖。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在明代婦女服飾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襉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 宮絛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圖所示,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珮,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9)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清代宮廷服飾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青蓮紗繡折枝花蝶大鑲邊加套袖氅衣。
  10)近代婦女襖裙
  近代婦女襖裙 民國初年,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 ;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圖為紅地繡銀花高領、窄袖長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