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劉占蘭:促進幼兒真正的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的幼兒學習方式,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是專業教師的核心任務。然而,研究已經證實,幼兒活躍與熱鬧的活動場面不一定是真正的主動學習。作為專業教師,在為幼兒營造一種主動學習的氛圍時,要能識別孩子們的興奮與興趣兩種不同的表現。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老師常常會把孩子們調動到一種興奮的狀態,孩子們不停地進行環節轉換,異常的活躍與激動,或手舞足蹈或言語不止,聲音高過平常許多。這是一種興奮狀態,對孩子的主動學習是不利的!事實上,興奮和興趣有著本質的區別。麗蓮.凱茲曾給興奮下一個通俗的定義 :超出平常反應與活動常態的心智狀態。超出常態便是興奮。麗蓮.凱茲還告訴我們,興奮過後,不論是成人或是幼兒可能不會回到他們原來的常態,而會掉落到低於反應常態的沮喪裡。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變得情緒低落、沒有精神,或是完全不參加活動,或變得易怒。這種現象稱之為「過度疲勞」。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可能會自動回復到正常的反應常態。但是,也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由教師誘發的興奮會養成幼兒依賴或期待老師再度刺激的習慣,而老師也需要一次次加重刺激興奮物的程度,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這樣一來,會形成一種「毒癮反應模式」:當藥效消失時,要再打一針更強的藥。這種毒癮模式會把師生關係局限於永無止境的提供與接受上。更嚴重的後果是,這種情況會剝奪幼兒自行生成有趣、有意義的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變成被動的接受者,而需要別人來「待侯」他們,刺激他們。這種活動和孩子們的狀態是不具有教育性的。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活動才能吸引孩子們持續性的興趣、專注和投入。因此,幼兒真正的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不僅表現為對學習活動有興趣、有需求;而且對活動專心投入,並能圍繞問題積極的尋找各種有效的辦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引導幼兒進入了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之後,專業教師要支持和啟發幼兒用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獲得真正內化的知識經驗。孩子們的主動學習就其外部行為而言,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既表現為幼兒對物體的操作,也表現為幼兒與人的接觸與互動。幼兒要認識某種物體,需要親自操作,與這個物體相互作用,而且操作的最好是實物而不是二維的圖片。幼兒要發展人際關係,就必須與人和事面對面地發生相互作用,同伴間的友誼需要在同伴間的相互接觸、相互作用中建立,有時還要直面同伴間的衝突,在衝突過程當中通過不斷地與同伴互動來發展相關的社交技能,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孩子們的主動學習不僅要有外部的行為,外部的相互作用,同時要有內部思維和心智的活動,即孩子們原有經驗與新經驗的相互作用,這是一種發生在內部的相互作用。孩子們通過發生在內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可能會呈現三種不同的學習結果。第一,原有經驗得到強化。孩子們所預想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奏效了,這會強化孩子的原有經驗。第二,豐富擴展與修正完善原有經驗。如果只是部分奏效,就會豐富擴展或者修正與完善他的原有經驗。第三,重建新經驗。如果說根本沒有奏效,孩子們就會推翻或重建它原有的經驗。通過這種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得到三種學習結果,孩子從而獲得了真正內化的知識經驗。

作為專業的教師要能夠從幼兒的情緒狀態、學習方式與過程(內外兩個維度)、學習結果三個方面深刻理解和識別幼兒真正的主動學習行為,並為促進兒童的主動學習而努力。因此,我們在觀察孩子們的活動場景時,要用是否具有教育價值來看一看孩子們的投入情況:他們的眼神是游離的還是專注的,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感興趣的,這些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潛心做事、對活動專注的幼兒,深刻的、善於思考的幼兒。

作為專業的教師,應該追求的是:通過各種隱性與顯性的指導(包括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有適宜結構的材料提示、激發思考與討論等),為幼兒主動學習和經驗建構鋪路搭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