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和諧, 家庭教育的追求?

孩子總要長大,要走向社會,而在社會生活中,總會有矛盾、有衝突,如何使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都害處最小,好處較多?那就要幫助孩子與社會和諧相處。

與社會和諧,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陸 震(上海市社科院副研究員)

                      與社會和諧,會使孩子走得更好更遠
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其實是人類自古以來的追求,更是歷來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的根本追求。但與傳統社會,甚至與改革開放前的情況相比今天整個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社會發展方向看,中國正在快速走向城市化、現代化、人性化。這樣的發展方向帶來了三個結果:一是人們生活所在地的人口密度不斷上升且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關係越來越密切。二是人們活動方式包括生產活動、生活活動、交往活動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一個相當厚密的現代分工合作體系。三是獨生子女時代和現代城市化生活使人際關係日益「原子化」、陌生人化。這些結果之間的顯地存在著許多甚至是嚴重的反差、不協調、風險甚至是危機,他們都迫切要求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誰能認清這一點並認真去做好,誰的人生就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發展,他們就能帶著孩子在和諧之路上走得更好更遠。這就是說,做家長的一定要看到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真正把它當一件事,一件大事,而且也要引導孩子重視這件事,把與人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當作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
                     怎樣與社會和諧相處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與社會和諧相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即學習知識,培養道德,提高能力,實踐鍛煉。
1.學習知識  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書明理。通過學習各種科學知識、人文知識、生活知識、經驗知識,從道理上懂得怎樣才能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懂得怎樣去認識、消除阻礙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各種因素,懂得怎樣把握住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古人說,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與社會和諧相處,最根本的是既能自知,也能知人,而這二者都得有了知識才能做到,所以在現代文明條件下,社會和諧的最後基礎是知識。缺少知識的和諧是靠不住的,就像缺少知識的道德是靠不住的,那充其量只是一種原始的、粗糙的和諧與道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古希臘的哲人認為知識就是善。
2.培養道德  與社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道德品質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三條基本的道德界線:人我界線;群己界線(即集體與自己個人的界線);一公私界線。所謂「把握住」,就是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不論情況怎樣千變萬化,一個人的所言所行,一定要對得起別人,對得起集體,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一切叫做公共利益的東西。具體說,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虧待、損害別人、集體、社會、國家和公共利益,哪怕自己再為難、再吃虧、再受氣、再委屈,這是底線。而在條件允許時,應該多為別人、集體、社會、國家和公共利益做好事。而真要守住、守好這三條基本界線,就得真誠地尊重、認同、接受別人、集體、社會、國家和公共利益,就得有這份真誠所需要的仁愛之心、仁慈之心。對孩子們來說,這個愛心,就是在生活中要在乎想著別人,在乎想著自己所在的集體,有同情心,講禮貌,能謙讓,肯合作,樂於助人,對任何人尤其是各種處於社會下層,處於弱勢地位的人不歧視、不侮辱、不排斥、不傷害,對任何人尤其是不太喜歡的人,都不小氣,不嫉妒,不冷漠、不記仇,把做一個正直的人、正義的人,作為自己的成長目標。
3.提高能力  家長要幫助孩子在生活中,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交往溝通能力、自主能力、獨立思考獨立生存的能力,為他人和社會做好事的能力。沒有一個家長不在幫孩子提高這些能力,但能自覺的去做這件事的家長並不很多,孩子將來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狀態如何,往往在這裡就被決定了。
4.實踐鍛煉  幫助孩子從小起,在家裡、幼兒園、小學、中學裡,在與鄰居、親友、同學交往中,在社會公共活動中,自覺養成與別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習慣。學游泳討論多少次,不如下水游一次,好的習慣都由行動養成。與社會和諧相處的道理必須向孩子講,但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去做,去和諧地與他人,與社會相處,發揚孩子的優點、長處,改正孩子的缺點和短處。這個過程充滿著發現、創造與成長,孕育著一個個創建和諧社會的現代公民的誕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