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

2004年第四期《幼兒教育》雜誌上曾刊登過一篇題為「我早知道會是這樣的」教養筆記,講的是教師在安排幼兒吃點心時發現事先準備的分給幼兒的酸奶糖不夠,只好臨時用大軟糖湊數。文章寫道,教師抓住了這個教育契機,提出要把大軟糖獎勵給「坐得最端正」「表現最好」的幼兒。教師在掃視一圈後發現所有幼兒都坐得端端正正,於是,就提了幾個幼兒的名字。這時,一個幼兒大聲說「我早知道會是這樣的」。這件事引起了教師的反思,她發現自己平日裡偏愛部分幼兒的一舉一動都被幼兒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了。讀了這則筆記,我感觸良多。考慮到它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我多次把它帶到課堂上,和前來進修的教師們討論。



    在討論中,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幾乎每位教師都會說「應該平等地對待每個幼兒」「應該熱愛每個幼兒」之類的話,但同時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幾乎每位教師都會說偏愛一部分幼兒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有的教師坦率地說:「幼兒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不承認它,非說每個幼兒都很聰明、都很漂亮,那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教師也是人,誰不喜歡聰明、漂亮、乖巧、聽話、懂事的孩子呢?」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教師的認可,由此也形成了在「熱愛幼兒」問題上的困境:一邊是「應該平等地對待每個幼兒」,一邊是「難免偏愛部分幼兒」。



    按照上面的邏輯,漂亮、乖巧的幼兒更能得到教師的偏愛,那麼,誰來判斷幼兒是否漂亮、乖巧呢?誰來判斷哪個幼兒更應得到偏愛呢?教師和家長的眼光常常是不同的。從孕育生命、痛苦分娩到精心餵養、小心呵護,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無不牽動著全家人的心。毫不誇張地說,對每個家庭而言,孩子都是寶貝,孩子都很聰明、漂亮、可愛。如果說家長的評價未免主觀,那麼教師的評價就會比較客觀嗎?在上面的例子中,雖然教師發現幼兒都坐得很端正,但為什麼還是挑了那幾個自己偏愛的幼兒呢?因為那幾個幼兒早已被貼上「表現好」的標籤,教師帶著這樣的有色眼鏡掃視時就會發現他們坐得最端正、表現最好。實際上,幼兒的行為表現是在此時此地此情此境中發生的,我們需要摘掉有色眼鏡,看看幼兒此時此刻是如何表現的。其實,每個幼兒都有閃光點,如果要偏愛,那就偏愛每一個幼兒吧。



    如果用人之常情作為偏愛部分幼兒的借口,教師便將自己等同於常人,忘記了自己作為幼教工作者的身份。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教師要有與常人不同的視角和胸懷,不能任憑個人好惡行事。換句話說,教師的情感是需要管理的,其目標是在實踐中落實「熱愛每個幼兒」。對此,我認為教師有兩種途徑可以嘗試,一是假想自己是每個幼兒的家長,二是假想自己就是面對的某個幼兒。看來,熱愛每個幼兒是教師專業化成長中需要鑽研的課題,經常進行換位思考也是一項必需的修煉。讓每個幼兒都成為教師心中的寶貝,將是教師有效管理自己情感的結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