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丹景山

丹景山坐落在沱江之源——湔江南岸,為龍門山餘脈,相對高度不大,但是山巒迭翠,風光秀麗,自古就是“靈秀獨鐘”的“西蜀名山”,享有“丹嶽岱宗”之稱。漢時即為道家先哲靜修煉丹處,佛教東漸後又為佛道共處之山,寺觀特盛。“崇巒架殿,疊嶂營樓,鶴林聖跡,龍泉佛影”,就是其真實寫照。然而,令古今名人嚮往,留戀的還是丹景山的牡丹。

  丹景山自古就是著名的牡丹觀賞地,肇源無端,唐時即盛,曆五代至宋大盛。洛陽淪陷於金,丹景山為全國唯一著名牡丹觀賞基地,但絕非僅因治、曹陷落而彰名,最主要的是丹景牡丹盛開於山野崖間,花葉倒垂,極具野趣而聞名遐邇。

    據史文典籍記載:初唐四傑之首王勃遭貶入,應故友九隴縣令柳太易之邀遊丹景山,留下了傳頌千古的〈益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對丹景山恣意描繪,大加讚賞:“丹溪漏月,碧洞棲煙。葉蹬三休,花嚴四密。”這即是對懸崖牡丹的真實寫照。元宣年間,詩聖杜甫流寓成都,應摯友著名詩人彭州刺史高適邀請,遊丹景山賞牡丹,面對如霞國色,花海倘佯,遠觀近玩,詩興大發,寫了著名的牡丹詩《花底》:“紫萼扶新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縣,堪留衛介車。深知顏色好,莫作委泥沙。”用古代美男子潘安、衛介做比喻襯丹景牡丹的美麗動人,尾聯表達了詩聖珍愛丹景牡丹的惜花情結。

  五代前蜀皇帝王衍奉徐氏太后、太妃遊覽丹景山,其勢“綿鏽披山谷,金紫塞林巒,繁盛古今無比”,飽覽丹景風物後吟詩唱和:“雲坡分景象,黛鎖顯樓臺……翠屏夾流水,何必羨蓬萊”。“碧煙紅霧撲人衣,宿露蒼苔石徑危……好把身心清靜臼,角冠霞披事希夷”。丹景山水風光,牡丹花色竟使人迷戀不返。

  入宋,歷任成都四路置刺使對丹景牡丹情有獨鐘,每值花時,派專人快馬送到成都,置於著名的園林——西園花檻,夜宴觀賞,留下了不少詠贊牡丹的詩篇。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遊尤愛丹景牡丹,專程到丹景山考察,寫下了彌足珍貴的《天彭牡丹譜》。晚年居浙江,距蜀遙遙仍對其魂牽夢繞。

  元初,趙宋遺臣著名音樂家汪元亮慕名入川赴丹景山賞牡月,但到時已錯過花期,僅空聞花時萬人空巷的盛況,借景抒發故宮離黍的亡國悲情。明朝時新都人,正德狀元楊慎三遊丹景山,揮毫賦詩描寫丹景勝境,翠微中的“連層藍若”可與梁時的同泰寺相比,鐘 聲佛唱,四時穀響,悠悠遠揚;丹溪綠水流倘若歌,牡丹坪上盛開的牡丹有如滿天的彩霞,詩人攜酒懷詩,面對流瀑彩虹,連雲碧水,梵閣篆煙,遍山牡丹,祈願用江淹神筆“百遍豪吟”。

  清代,四川才子羅江李調元(曾任廣東學政、史部主事),冤獄平反回歸故里,幾次暢遊丹景,忱玩於山野花叢,賦詩詠景,讚歎“九隴雲峰多出奇”、“牛心山下花如鬥”。又著芒鞋踏翠微,登上“磐陀石上一回脈,始信人間此景稀”。

    近代,光緒初年,知成都府、劍南道兵備按察使黃雲鶴偕詩僧雷堂等告假專遊丹景,興致勃發,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詩聯,其事、詩、聯載於所撰的《彭遊行記》中。著名學者、國史館館長王凱運在川期間,登臨丹景賞牡丹,為花流連,欣然題聯“山中晝永看花久,樹外天空任鳥飛”。著名的藝術大師張大幹、馮灌父、陳子莊等也慕名丹景山清水秀、野趣天成,獨具特色的牡丹,赴山寫生作畫,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東方凡高”陳子莊題贊:“懸崖斷壁皆生牡丹,天嬌尋女,倒葉垂花,絢爛山谷”;更有甚者,幾十年後,大千先生僑居巴西,還念念不忘丹景之遊,作詩直道;“不是長安不洛陽,天彭山是我故鄉,花開萬等春似海,無奈流人兩鬢霜。”

  當代,丹景山在僧俗共同努力下已逐步恢復建設,成為省級旅遊區,全國著名三大牡丹觀賞地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張秀熟、張愛萍和馬識途、楊超、郝好炬、楊忻綜等省老領導也親臨考察遊覽,指導工作,題詞讚美丹景山和牡丹。特別是敬愛的秀熟老,首倡恢復牡丹並做為彭州市市花,鍾愛牡丹,毫塞之年竟三訪丹景賞花,“天彭三訪何頻頻,為愛名花更愛人”。甚至因腿傷未能親赴花會盛況,獨座小齋也神往丹景:“朦朧偶憶放翁譜,丹景遙贈也坦然。”秀熟老仙逝後也靜臥在丹景山牡丹叢中,足見其至愛之情。西德、日本等國的植物學界專家學者也不遠萬裏來考察丹景牡丹。山水風光、牡丹香色使他們大開眼界,驚歎不已,直譽為“人間天堂”。

  丹景山和牡丹不僅為歷代名流學者、文人墨客嚮往、鍾愛和折服,平民百姓更是如此,每年四月花期,人們蜂擁而至,朝山、拜佛、賞花(自唐以來逐漸形成勘花節),熱鬧非凡,不亞洛陽。以詩為證;“不讓中州獨香豔,傾城千古自流芳。馬龍車水觀丹是,山下形成鬧市場”。

門票價格:10元

交通: 五塊石汽車站,新南門汽車站(成都散客服務中心)乘車

地址: 彭州市關口鎮西

電話: 028-83837252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