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真笨」?

什麼是暗示?心理學認為,暗示是通過語言、手勢、表情、暗號等對某人施加影響的過程。暗示的結果,可以改變接受暗示的人的心境、情緒、意志、興趣等。 

  一個人做一件事,不但受本人的性格、智力、能力的影響,還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因為孩子比成人更易接受暗示,孩子出生時,頭腦裡的生活概念是一無所有的,他總是從各個方面模仿成人。因此,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往往會明顯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 

  比如,孩子看見別人玩皮球,自己也要玩,別人玩皮球這個動作是給兒童一種暗示,他便要模仿別人的這種行動,這種接受外界刺激的心理,就是暗示感受性。如果孩子對外界的刺激愈敏感,那麼他的暗示感受性也就愈大。 

  暗示的分類 

  暗示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比如,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走著走著,突然跌倒了,他並沒有感到很疼,也不一定會哭。如果母親裝作沒有看見,孩子也許會自己爬起來,若無其事地繼續玩耍,這就是母親暗示他,沒有什麼,勇敢地站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暗示。倘若母親一見孩子跌倒,馬上驚慌失措地跑過去,將他抱起來,孩子往往會立即哭叫。因為媽媽那麼緊張的表情,暗示著孩子正在受到痛苦,從而增強了他的疼痛感覺,這是一種消極的暗示。 

  孩子容易接受暗示是可塑性強的表現,父母要重視如何對孩子進行暗示。有一位母親接孩子回家時總愛問:「寶貝,你在幼兒園裡吃得好嗎?吃得飽嗎?」「老師對你好不好?阿姨有沒有打你?」雖然父母的主觀願望並不是要誹謗幼兒園老師,但是從客觀效果來看,卻暗示孩子對幼兒園老師不信任,這也是一種消極的暗示,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利。 

  又比如,孩子在玩具櫃前賴著,非要買小汽車不可,躺在地上打滾、撒野。媽媽對他毫不理會,這就是暗示孩子,你的行為是錯誤的,不會得到同情。媽媽這樣做很好,這也是一種積極的暗示,對孩子身心發展有利。 

  暗示與說理教育有何不同 

  突出的區別在於一個「暗」字,暗示往往是在父母自己也不知道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悄悄「溜進」孩子的意識裡的。因此,應該說在有些場合下,暗示要比說服教育更有效。父母應當注意,不要自覺或不自覺地給孩子以消極的暗示,以免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 
  有個叫亞軍的小朋友,又活潑又調皮,就是貪玩,不愛學習,上課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上數學課更是「走神」。回到家裡,父親看他做數學作業老是做得不對,完不成作業。父親看著看著,火冒了上來,於是常常指著他的腦袋罵他:「你這個笨蛋,真沒出息!」慢慢的亞軍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差,對學習數學越來越害怕,亞軍的這種現象是消極的暗示心理作用的結果。所以,父母千萬不可罵自己的孩子「笨蛋」、「傻瓜」、「沒出息」、「死不開竅」之類的話,這種話對孩子的智力開發非常不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時,細心尋找原因,努力想想辦法,協助孩子努力把成績搞上去,而不是去埋怨孩子「笨」。 
  孩子常常會在父母的表情裡、語言中、動作上得到暗示。因此,父母要注意處處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比如孩子跌倒時,暗示他,沒有什麼,勇敢地站起來;孩子生病時,暗示他,不要害怕,要頑強地戰勝病魔;孩子遇到困難時,暗示他,要有信心,有毅力去克服它…… 
  總之,暗示既可促進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也可增加兒童的痛苦,使兒童走向錯誤的一面。因此,請父母細心琢磨一下,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以積極的暗示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