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責任有時而盡,關懷綿延無窮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是最真摯最純潔的感情。從小孩子就是長早父母的懷裡,父母可以說是孩子天然的屏障。等父母老了,孩子又成了父母的天然屏障。但是孩子對於父母,並沒有父母對於子女這麼認真。父母的世界裡,都是孩子,但是孩子的世界裡,未必都是父母。曾記得有一段話,是說,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於教會孩子離開自己,也許聽起來很殘忍,但是想想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孩子一直都很依賴父母,等父母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孩子有將如何呢?

  上帝不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作的犧牲,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陷阱。孩子,只是哀樂中年的眼前歡。

  我寫了幾篇文章,請幾位年輕朋友看,他們只瞟了一眼,就下斷語說:「這是寫給老年人看的,等我老了再看!」使我沮喪。因為,我恰恰是寫給年輕朋友看的。如果你有幸或不幸,活到我這麼老,你已沒有時間再看了,你只有時間去懊惱。

  在蘇聯瓦解前,流行一個故事,國會為了改善監獄或是改善學校,發生激烈爭辯。學校的重要,天下皆知;監獄是囚禁罪人的地方,粗陋一點,也沒關係。可是,就在表決的前一刻,一位有前瞻性的議員說了一句話,竟扭轉全局,全體通過改善監獄。

  那句話是「你們這輩子還可能進學校嗎?」--看不懂這則幽默的讀者先生有福了,你們已遠離巫蠱恐怖。在這則幽默中,這位有前瞻性的議員提醒大家:

  「你將來不可能再進學校,但你卻有可能再進監獄!」這正是我寫這幾篇文章的原因。年輕朋友一定要弄清楚,我不是為已老的人呼籲,而是希望現在年紀還輕的朋友瞭解,如果你沒有英年早逝,那麼,恐怕你一定非老不可。

  開宗明義,我建議初為人父母的青年,最好把傳統文化中「養兒防老」的預期心理,連根拔除,僅只口頭瀟灑沒有用,必須有深刻的自然心態。並不是說接受兒女的禮物或回饋是罪惡的,而是要瞭解,那是不容易辦到的,兒女有自己的兒女要撫養,有自己的世界要面對,無法照顧周全。而且,愛是下傾的,除了儒家聖人系統逆天行事,用「郭巨埋兒」慘劇煽動滅倫。正常情形,人,愛子女多於愛父母。

  然而當父母的也不必莊嚴得像雕像一樣,宣傳說:「養兒育女是一種責任!」把互助的溫暖,弄得冷如鋼板。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瞪大眼睛警告老頭:「你有責任供我大學畢業!」世界一定化成冰川。如果也有一天,父母把成年的子女趕出大門,拍拍巴掌說:「我的責任已了,你永遠不要回來!」或是有一天,成年兒女揚長而去,以後見面若不相識,那時候我們恐怕已沒有老人問題了,而只剩下豺狼問題。

  人類有一種特殊感情,那是大自然特別賜給的一種基因,使親子之間產生長久關懷。責任有時而盡,關懷綿延無窮。

  把親情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雙方都不致失落。人到中年,親情的互動,是階段性的幸福,不要賦予它太嚴肅的意義,也不要把它看得無足輕重。上帝不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作的犧牲,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而且,事實上,孩子早已經用兒語、用擁抱、用一聲「媽媽,我好愛你啊!」一聲「爸爸,我要嫁一個像爸爸這樣的好丈夫!」完全回報了!是的,完全回報了。孩子,只是哀樂中年的眼前歡。

  曾經擁有眼前歡、並珍惜眼前歡的人,老境要快樂得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