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思祺不小心摔倒了。沒想到,天祺等幾個小朋友卻哈哈大笑著跑過去壓在思祺身上。旁邊的孩子見狀也紛紛效仿。我趕忙走過去,把壓在最下面的思祺扶起來。本想向天祺等壓在別人身上的小朋友發火,可又想,對於小托班的孩子來說,他們這樣做只是覺得好玩,並不瞭解被壓的孩子的感受,因而也不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如果我簡單地批評幾句效果未必好。我思考解決的對策嘴裡什麼也沒說。
下午,我答應孩子們給他們講故事,把在報紙上看到的「小貓救人」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一隻小貓和老奶奶相依為命,一次,老奶奶在火上煮了飯後睡著了,飯燒乾了就著起火來,小貓想盡辦法救老奶奶,不停抓門以求得鄰居的幫助……後來鄰居們把門打開救出老奶奶,卻發現小貓已經累得躺在地上了,爪子上血跡斑斑。聽了故事後,許多孩子都哭了。我問孩子們:「你喜歡故事中的這隻小貓嗎,為什麼?」
「小貓為了救老奶奶,自己都累壞了」
「小貓為了讓鄰居救老奶奶,爪子都流血了。」
「老奶奶遇到危險了,連小貓都幫助她。」
孩子們的回答表明他們聽懂了故事,並被深深觸動。我首先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接著,我請孩子們再聽一個發生在班裡的故事。我把上午發生在思祺身上的事講了一遍,當然隱去了幼兒的姓名,並請小朋友想一想、說一說你摔倒有什麼感覺,別人再壓到你身上有什麼感覺。
「壓在下面的小朋友該喘不上來氣了。」
「把她壓在底下多難受呀。」
「小朋友那麼重,該把下面的小朋友壓死了,就找不著爸爸媽媽了。」
孩子們稚氣的話語中道理講得很明白。我又問:「要是你,你會怎麼辦?」
「把她扶起來。」
「給她撣撣土。」
「我們要像小花貓似的幫助有困難的人。」
……
思祺說:「我今天摔倒了手都疼了。」孩子們討論得更熱烈了,我看到,在此過程中天祺一句話也沒說,但臉上的表情分明寫著自己的難過和悔意。
孩子們是否明白了該怎樣做了呢,我注意對此後孩子們的活動進行觀察。
一天晚上放學發衣服時,思祺的衣服掉地上了,大寶發現了,趕緊幫助撿了起來這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的,有的幼兒還可能會滿不在乎地上去踩一腳,我趕緊表揚他愛幫助小朋友的行為就像那隻小貓,大寶聽了挺高興。孩子們也紛紛表示自己也會幫助小朋友。果然,有了老師經常不斷的強化,孩子們這樣的行為越來越多。新來的海姿想媽媽了,美美掏出自己的新手捐給海姿擦眼淚;宏毅的鞋穿不上,天祺默默地蹲下使勁地幫他穿鞋……孩子們開始願意幫助別人,願意同情和關愛身邊的朋友了,他們說:「我們要向小貓學習。」
可見,在小托班,當教師發現孩子們存在行為問題時,在不能讓幼兒親身體驗行為結果的情況下,通過故事、討論及不斷的鼓勵強化幼兒良好行為等方式喚起幼兒的同情心和愛心還是比較有效的。 |